其他法规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其他法规
名称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通知
颁布单位 174 发文文号 渝府发 〔2009〕 95号
法规类型 101103 所属行业 100
有效与否 重庆 发布日期 2009-09-29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通知

null

发布日期:2009-09-29 信息来源: 访问量:? 字体 :[ 大 ][ 中 ][ 小 ]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市政府同意市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的《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全市各地、各部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方案》确定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作用,健全体制机制,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

为切实加强对我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领导,市政府决定成立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研究我市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方针和对策,协调解决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

 

 

 

 

○○九年九月二十九日


 

 

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方案

 

   

 

第一部分  重庆市基本情况

一、自然环境与资源

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三、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四、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与成就

第二部分  气候变化对重庆的影响与挑战

一、重庆气候变化的基本事实

二、重庆气候变化趋势预估

三、气候变化对重庆的影响

四、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

第三部分  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原 

三、近期工作目标

第四部分  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一、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

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

第五部分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机构建设

二、围绕重点领域,策划实施重大项目

三、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

四、实施科技创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五、开展对外合作,促进技术经济交流

六、鼓励公众参与,提高社会意识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对气候变化问题高度重视,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并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采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作出了积极贡献。作为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气候公约》)的一项重要义务,中国政府制订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以下简称《国家方案》),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加强对本地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抓紧制订本地区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

重庆市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也是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直辖以来,重庆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考虑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把应对气候变化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实施节能减排,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制定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法规、政策及规划,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科技研究和能力建设,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经过直辖以来的快速发展,重庆市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重庆市将全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逐步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与研究水平,深入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国内外技术经济合作,日益增强公众气候变化意识,建立健全应对气候变化的组织领导和机构建设,为保护气候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一部分  重庆市基本情况

 

一、自然环境与资源

(一)位置、面积与政区。

重庆位于北纬28°1032°13,东经105°11110°11之间,地处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和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的结合部,东临湖北省、湖南省,南靠贵州省,西接四川省,北连陕西省,是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西南工商业重镇和综合交通枢纽。重庆市共辖40区县(自治县),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南北长450公里,东西宽470公里。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为主,东南部靠大巴山和武陵山山脉。地域内江河众多,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在重庆境内流程665公里,南北有乌江、嘉陵江两大水系汇入长江之中,形成向心的、不对称的网状水系。

(二)气候条件。

重庆属东亚内陆季风区,由于冬季受东北季风控制,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加之盆地周围山脉阻挡,地形起伏,植被分布不均,形成独特的气候特点:冬暖春早,夏热秋雨,四季分明;降水丰沛,空气湿润,雨热同季;日照少,多云雾,少霜雪;立体气候明显,气候资源丰富,气象灾害频繁。长江、嘉陵江、乌江等河谷地带海拔较低,地形闭塞,是重庆的高温区,年平均气温16.618.6,冬季极端最低气温多在0以上,少霜雪,夏季极端最高气温在40左右,多酷暑。东北部、东南部山区海拔较高,空气流畅,气温相对较低,年平均气温在13.716.5,冬季极端最低气温-5左右,霜雪较多,夏季极端最高气温38左右,气候温和。重庆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山地一般多于平坝河谷,东部地区年总降水量10501350毫米,西部地区1000毫米左右,夏秋两季降水量占年降水总量的70%左右,冬季降水量少。重庆年平均日照时数10001400小时,是全国日照最少的地区之一,年平均相对湿度78.9%左右。

(三)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重庆以山地、丘陵为主,约占90%,平坝不10%。土地类型多样,主要是水稻土、黄壤、紫色土。全市土地总面积12340.3万亩。2007年年末,耕地总资源面积3358.7万亩。

2.动物资源。重庆有600多种脊椎动物,其中兽类近100种,鸟类200余种,水生动物及鱼类200多种。属国家一、二级保护的珍稀动物近100种,其中受国家一级保护的有金丝猴、黑叶猴、豹等。

3.植物资源。重庆有6000多种植物资源,其中栽培植物近1000种。除粮食、油料、蔬菜等主要农作物外,还有许多经济作物,如蚕桑、油桐、乌柏、生漆、芝麻、烟叶、柑橘、柚、桃、李、梨、苹果等。江津是著名的“花椒之乡”,云阳被誉为“油桐之乡”,巫山被称为“乌柏之乡”,奉节的脐橙、黔江的烤烟等驰名内外。有近2000种药用植物资源,石柱是全国著名的“黄连之乡”。自然植被有阔叶林、针叶林、竹林、灌丛、稀树草丛等类型,其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主要植被类型。属国家一、二级保护的植物有50多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有水杉、秃杉、银杉、珙桐等。

4.矿产资源。2007年年末,全市已发现各类矿产68种(含亚矿种),占全国171种的40%;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55种,占全国158种的35%。其中具有现实资源优势的矿产主要有天然气、地热、锶矿(天青石)、水泥用灰岩、汞矿、石膏、硅质原料(玻璃用砂岩、水泥用砂岩、粉石英)、岩盐等,具有潜在优势的矿产主要有硫铁矿、炼镁白云岩、铜、铅、锌等。

5.水资源。重庆市内河流纵横,均属长江水系。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207条,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40条。流域面积大于3000平方公里的干支流主要有长江、嘉陵江、渠江、涪江、乌江、芙蓉江、阿蓬江、綦江、酉水等18条。过境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总量为3837.4亿立方米。2007年地表水资源量为66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77.5亿立方米。全市大中型水库总蓄水量为18.7亿立方米。

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一)人口。

2007年年底,重庆市总人口3235.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77万人。常住人口2816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0.1Y,自然增长率为3.8Y,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

2007年,重庆市GDP4122.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82.4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892.1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48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11.745.942.4。人均GDP14660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61.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61.2亿元。进出口总额74.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45.1亿美元,进口额29.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12.2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0.9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205.9亿元。

(三)收入和消费水平。

2007年,重庆市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15.3元,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0876.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09.3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26.7元。

(四)能源状况。

全市煤炭资源探明储量34.7亿吨,保有资源储量24亿吨,人均保有煤炭资源储量约73吨,后备资源储量不足;2007年原煤产量2711.7万吨。天然气探明资源储量3970亿立方米,可采储量2930亿立方米;2007年产量71.1亿立方米2007年,全市装机容量达到889万千瓦,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装机容量0.32千瓦,重庆电网属于典型的受端网络,自发电量不能满足全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一定缺口,每年约有1/4电量从市外调入。

三、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据专家测算,2007年重庆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13516.2万吨,其中: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11143万吨,主要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2373.2万吨。

(一)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

2007年,重庆市能源消费总量约5216万吨标准煤(按等价值计算,以下同),其中:煤炭消费2681万吨标准煤,油料消费473万吨标准煤,天然气消费501万吨标准煤,电力消费1561万吨标准煤(本地水电消费261万吨标准煤,本地火电消费1035万吨标准煤,净外购电消费265万吨标准煤),人均能源消费量为1.8吨标准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水平。万元GDP能耗为1.3吨标准煤,在西部处于领先水平。据初步估算,2007年,重庆市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总量约为11143万吨。其中:煤炭(含电煤)排放9513万吨,占85.4%;油料排放904万吨,占8.1%;天然气排放727万吨,占6.5%。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4吨,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70吨。

(二)主要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

2007年,重庆市水泥生产总量为2819.9万吨,生产过程排放的二氧化碳为1081万吨。生铁总产量328万吨,粗钢358万吨,钢材437万吨,生产过程排放的二氧化碳为1290万吨。电石总产量1.2万吨,生产过程排放的二氧化碳为2.2万吨。

四、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与成就

(一)经济结构调整及优化升级。

直辖以来,重庆市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总量、质量、效益同步提高。2007年全市GDP达到4122.5亿元。通过实施一系列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措施,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调整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990年的33.538.627.9调整为2007年的11.745.942.4。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第二产业比重尽管有所上升,但结构更加优化,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等行业的迅速发展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比重,也带来了较大的节能效益。19912007年重庆以年均7.1%的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支持了国民经济年均11.5%的增长速度,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约为0.6

(二)发展清洁和低碳能源。

2007年,全市装机容量889万千瓦,其中水电装机233万千瓦,占26%,火电装机656万千瓦,占74%。生物质能发电取得初步成效,主城区生活垃圾实现了焚烧发电;稳步调整农村能源结构,建成户用沼气池82口;20万吨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建成投用,40万吨扩建工程启动实施。有序推进风力发电。

(三)推进林业及生态建设。

重庆市历来重视生态建设与保护,积极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管护、库周绿化带等重大工程建设,碳汇能力明显增强。到2007年年底,全市林业用地面积达到6118.1万亩,森林总面积4075.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比2000年提高了约10个百分点。全市累计建成自然保护区51个,面积9131.4平方公里,占全市幅员面积的11.1%。建成森林公园69个,面积1928.3平方公里,占全市幅员面积的2.3%

(四)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规、政策及措施制定。

200411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印发重庆市资源综合利用治理工业污染发展循环经济规划的通知》,从清洁生产、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工业废水循环利用、中水回用、节能降耗等方面进行了规划。20054月,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明确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任务和要求。20057月,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工作的意见》,确定了近期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点任务。20067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20068月,市政府批准了《第十一个五年节约能源规划》,明确了节能工作的目标和重点工程。20069月,市政府制定了《加快推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提出了重点行业结构调整的目标。200610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重庆市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决定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全面落实节能工作。200612月,市政府印发了《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重点专项规划》。20071月,市政府批准了《第十一个五年发展循环经济规划》,明确了“十一五”期间节约能源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和任务。20075月,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修订后的《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200710月,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节能工作的实施意见》和《重庆市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20084月,市政府出台了《重庆市工业项目环境准入规定》,从环境容量要求优化工业项目布局。这些法规、政策及规划的出台,为增强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提供了保障。

(五)重视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及能力建设。

直辖以来,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及能力建设成效显著,在节能减排、清洁能源推广应用、气候变化监测、事实分析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一是气候变化监测与服务方面。针对三峡工程启动了三峡库区局部气候监测工作。开展了对全市气候冷暖、旱涝变化及其影响的研究。针对气候变化对重庆农业的影响及适应问题,开展了旱涝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启动了气候影响评估业务。开展了对全市及临近区域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规律研究,为建立重庆高温热浪和干旱监测预警业务提供技术支持。开展了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的研究,初步建立了支持气候变化影响研究的数据库。研发了气候事件评估模型软件,建立了气候变化监测业务技术平台。开展了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二是清洁与低碳能源相关技术研发方面。在燃煤高效发电技术和热电联产技术、煤层气发电技术、煤矸石混合燃烧发电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开展了风能资源分布规律及其开发利用、农村能源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建设、清洁能源行动研究与示范等科技攻关项目。

 

第二部分  气候变化对重庆的影响与挑战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20世纪中期以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很可能”是由于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增温效应引起的。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重庆气候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也发生了明显的趋势性、阶段性变化,具有显著的区域特征。

一、重庆气候变化的基本事实

(一)气温变化。

根据气象部门的分析材料,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重庆年平均气温整体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主要经历了先降温后升温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前期气温呈明显的下降趋势,19611985年的降温速率为-0.27/10a,整个80年代的平均气温偏低0.17。但从80年代后期开始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19862007年的增温速率达0.34/10a1997年以后的10年中出现了8个偏暖年份,增温趋势非常明显,近20年年平均气温大约升高了0.68从季节分布看,19612007年,重庆四个季节的平均气温也经历了先降温后升温的过程。19611985年,四个季节都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夏季和春季最为明显,降温速率分别为-0.43/10a-0.39/10a19862007年,四个季节平均气温都呈上升趋势,尤其是春季和秋季最为明显,增温速率分别为0.62/10a0.61/10a

(二)降水变化。

19612007年,重庆年平均降水量总体呈小幅下降趋势,但具备阶段性波动特征。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前期降水偏多,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降水量减少,1998是降水量最多的年份,之后降水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从季节分布看,春季和秋季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秋季下降趋势非常明显而夏季和冬季降水量呈上升趋势。

二、重庆气候变化趋势预估

根据各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科学评估采用的全球气候系统模式,计算了重庆年平均气温和降水在未来高排放、中等排放和低排放三种情景下的集合预估结果。相对于19712000年的气候平均值变化,21世纪前期(20012040年)年平均气温可能升高0.91.021世纪中期(20412070年)年平均气温可能升高1.62.321世纪后期(20712099年)年平均气温可能升高2.23.7。相对于19712000年的年平均降水量均值变化,21世纪前期(20012040年)可能减少0.6%1.4%21世纪中期(20412070年)年平均降水可能增加2.2%4.2%21世纪后期(20712099年)年平均降水可能增加3.4%5.8%

三、气候变化对重庆的影响

(一)对农业的影响。

农业因气候变化受到明显的影响,研究表明,影响水稻减产的主要因素为春季低温阴雨寒潮和夏季伏旱等灾害,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气候因子是降水多寡(旱涝)。预计到2050年,冬小麦产量会有所下降,平均减产在3.1%左右。重庆立体气候特征明显,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有利有弊。作物种植高度上升,作物熟期缩短,作物越冬条件,特别是高海拔地区热量条件有所改善,总体复种指数将有所提高;但同时气温变暖有利于害虫过冬繁衍,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呈加重趋势,农业气象灾害将更加突出。气候变化对农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将带来影响,但重庆农作物光温生产潜力与气温呈非线性关系,气候变化对不同海拔农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差异较大。

(二)对林业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

初步研究表明,气候变化会对林业等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一定影响。例如,气温增高会带来湿地减少,水域萎缩,土地草地退化,荒漠化、石漠化速度加快。加之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林种结构单一,林分质量不高,生态功能不完备,生态系统较为脆弱,森林资源保护难度大,气温增高会造成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威胁、野生动植物破坏、林木种质资源流失等形势更加严峻。

(三)对水资源的影响。

气候变化使降水资源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发生振荡,表现出分布更加不均匀性和不稳定性。而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改变了水资源供需的时空分布格局,对水资源需求和保障提出更高要求,加剧了水资源地域分布与经济布局的矛盾。气候波动使岩溶生态系统的洪涝和干旱问题突出。岩溶区降水变化对径流量影响显著,随着降水量减少,径流量呈递减趋势,导致岩溶区干旱、洪涝和正常年交替出现,局部地区常年有旱涝发生,且持续时间长。气候变化会加剧水土流失。据最新卫星遥感调查统计,重庆市水土流失面积为40005.6平方公里,占全市幅员面积的48.6%,全市土壤侵蚀总量为1.5亿吨/年,是全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之一。

(四)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带来明显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变化使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乏力,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幅员面积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4个百分点。气候变化带来的森林面积和林种改变,病虫害发病率提高,森林生态环境改变都将对未来的生物多样性造成较大影响,压缩生存空间,并降低其适应能力。

(五)对其他相关领域的影响。

气候变化还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可能增加重庆高温热浪频率和强度。气候变化可能增加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机会,增加心血管、登革热、中暑等疾病发生的频率和范围。此外,由于气候变化伴随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引发的气象灾害增多,对交通的影响不断加大,如造成高速公路封闭,机场航班及公共交通延误、轮渡停航,甚至引起交通事故。

四、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

(一)对产业及能源结构提出了严峻挑战。

重庆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受各方面条件影响,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突出,化工、冶金、建材等高耗能行业产值不到工业总产值的30%,能耗却占工业总能耗的55%左右。汽车、摩托车为主的机械装备行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40%以上,而能耗不到工业总能耗的5%,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在短期内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面临严峻挑战。此外,重庆与全国一样,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2007年在全市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比重高达65%,单位热量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碳比石油、天然气分别高出约36%61%。由于调整能源结构受资源禀赋制约,提高节能水平又面临技术和资金障碍,使得降低单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面临巨大挑战。

(二)对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提出了长期挑战。

气候变化造成降水、温度等气象要素年(季)内分布不均衡,可能提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率和强度,农业生产将面临更多气象灾害影响,从而增加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导致产量波动。因此,如何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效减少病虫害流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抵御各种气象灾害的能力,确保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是对农业工作提出的现实考验和长期挑战。

(三)对水资源适应气候变化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市部分区域,特别是渝西地区生产生活用水矛盾突出。如何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完善市政供水设施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生活用水需要;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确保饮水安全;加强防洪抗旱能力和应急体制建设,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这对重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对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提出了艰巨挑战。

重庆地处三峡库区,随着三峡工程逐步实现175蓄水,生态环境保护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研究表明,在现状排污条件下,当上游来水为Ⅲ类水、水库蓄水末期(10月初)时,我市主城区的28个“两江”水源将处于极高水质风险级别;三峡库区支流回水区的现有12个集镇饮用水水源地中,有10个将受富营养化的影响,严重危及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同时,生态环境破坏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林种结构单一,生态系统功能日趋退化。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土地退化和石漠化趋势明显。如何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保持和改善库区水环境质量,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是全市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面临的艰巨挑战。

(五)对应对气候变化科技能力建设提出了现实挑战。

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工作才起步,在气候变化监测、预估、影响评估等能力建设方面存有诸多不足。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领域由于尚未建立有效的投入机制,科技创新不够,缺乏技术开发的经验和人才,还不能满足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需要。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如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研发体系,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供科技支撑,是全市应对气候变化科技能力建设面临的现实挑战。

 

第三部分  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和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中心,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能源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为重点,依托科技创新和技术开发,不断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为加快建设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供科学保障。

二、原则

(一)按照科学发展要求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

气候变化是发展中出现的环境问题,需要通过科学发展来解决,在发展过程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全市经济社会要实现“加快、率先”发展,关键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节能环保水平,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有机协调。重庆市将继续在科学发展框架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并重的原则。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适应气候变化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现实选择,二者有机结合,密不可分。我市将继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能源利用水平,依托科技进步和创新,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在农业、林业和水资源等领域加快防灾、减灾等重大基础工程建设,不断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三)应对气候变化与其他相关工作相结合的原则。

应对气候变化涉及到经济社会的许多领域,只有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继续把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等政策措施作为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考虑,协调推进。

(四)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

全面实施《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纲要》,加大科技投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基础和先导作用,促进气候变化领域的自主创新与科技进步,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节能减排,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五)扩大开放与加强合作的原则。

应对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加强对外合作有助于提高我市应对气候变化水平。我市正在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扩大开放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和国务院《若干意见》的战略选择,应对气候变化对外合作是我市扩大开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推进在清洁发展机制、技术转让和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三、近期工作目标

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总体目标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明显成效,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气候变化相关的科技与研究水平取得新的进展,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得到较大提高,气候变化领域的机构和体制建设逐步健全。“十一五”期间,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一)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强化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节能,到2010年,全市化工、冶金、电力、建材等行业主要耗能产品能耗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为1.13吨,比2005年降低20%;通过实施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到2010年,力争使可再生能源(含水电)发电在电力总装机容量中的比重从2005年的35%提高到40%以上。在水稻种植、动物养殖等农业领域采取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到2010年,实施测土配方施肥2000万亩/年,新建农户家用沼气池40万座,大中型养殖场沼气池20万座,努力控制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增长速度。通过实施森林工程,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6%,相应增加碳汇数量。采取上述措施,到2010年,全市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努力控制在2吨以内,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在4吨以内。

(二)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通过加强生态农业建设,进一步加大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开发和推广利用力度。到2010年,改造中低产田220万亩,完成人工种草及草地改良40万亩,建设草种资源保护区2万亩;农业灌溉水平均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6。通过湿地生态系统、水土流失及石漠化治理等重点工程实施,加快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到2010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000平方公里;力争治理石漠化面积8000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扩大的趋势得到基本遏制;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幅员面积的12%。通过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和建设节水型社会,到2010年,城市供水保证率95%以上,乡镇供水保证率达90%以上;力争主城区和县级城镇防洪标准分别达到50年和20年一遇以上;力争达到抗御中等干旱能力。

(三)加强科技创新和进步。

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政策框架和协调机制基本形成,整合科技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改进区域气候变化领域预测、分析、评价和决策技术与方法。攻克一批节能减排关键和共性技术,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开展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试点示范。有关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林业、渔业、生物多样性、石漠化及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影响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并在三峡库区等典型脆弱区开展适应气候变化的试点示范。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形成若干具有较高水平的应对气候变化重点研究开发队伍和基地,组建一批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对外合作取得重大进展。

(四)提高公众意识与组织管理水平。

坚持政府推动、公众参与,依托各类媒体,特别是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加强气候变化方面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到2010年,力争基本普及气候变化方面的相关知识,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明显提升,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各项活动。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和机构建设,引进专家智力体系,到2010年,建立起与应对气候变化相适应的、高效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构,部门分工协作,决策科学客观,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及办事机构畅通联系,全面落实国家各项政策要求和工作部署。

 

第四部分  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应对气候变化与建设生态文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推进节能减排结合起来,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和相关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落实各项措施,努力实现本方案提出的目标与任务。

一、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

(一)能源生产与转换。

根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能源发展重点专项规划》,在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给的同时,逐步优化能源供应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及低碳能源。在做好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工作的前提下,把水电发展作为促进我市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措施,力争到2010年水电在全市电力结构中的比重达到40%以上。加快核电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国家支持尽快开工建设。优化火电结构,推进火力发电技术进步;积极开展周边省份能源战略合作,畅通优质煤入渝通道;加快淘汰小火电机组,“十一五”期间关停小火电机组总装机48.6万千瓦。大力发展煤层气产业,坚持先抽后采、治理与利用并举的方针,采取各种鼓励和扶持措施,防范煤矿瓦斯事故,并充分利用能源资源,减少甲烷排放。推进生物质能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生物燃料乙醇,结合农村新能源建设和环境保护需要,深入推广沼气池建设,逐步提高城市垃圾焚烧发电比重。积极扶持风力发电,在条件适宜地区建设风力发电项目。依托天然气资源优势,增强天然气净化能力,加强天然气输气管网建设,提高天然气在全市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以城市垃圾焚烧发电、大型风力发电设备、太阳能光伏电池及利用技术等为重点,加大先进适用技术开发和推广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壮大能源装备制造业。

(二)能源节约。

完善节能法规标准,制定《重庆市节约能源条例》、《重庆市建筑节能管理条例》及相关管理办法及技术标准。加强节能工作组织领导,成立重庆市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及节约能源办公室。健全节能统计、监测和考核三大体系建设,全面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和建立评价考核制度,完善能耗指标公报制度。推行市场化节能新机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动政府机构优先采购节能产品;加快实施强制性能效标识制度;推行节能自愿协议;规范节能产品、技术市场;加强节能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推广。突出重点,全面推进节能降耗工作。贯彻落实《重庆市第十一个五年节约能源规划》,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并在工业、城市道路交通、建筑、社会服务、农村能源、节能服务体系等6大领域实施重点节能项目。工业节能主要抓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和燃煤锅炉改造、热电联产、电机节能、余热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等重点节能工程。建筑领域要制定和完善节能标准体系,新建(改、扩建)建筑要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开展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推动既有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管理和节能改造,推广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鼓励建筑节能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交通领域要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控制高耗油、高污染机动车发展,严格实施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公共消费领域要推广应用高效节能产品。推行政府机关节能。农村地区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沼气工程,推广新型省材、节能灶具。6大领域实现节约能源495万吨标准煤,相应可减排1000万吨二氧化碳。

(三)工业。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煤炭工业要通过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实现安全高效高产,加快推进炉渣、煤矸石、煤层气(瓦斯)等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钢铁工业要鼓励企业开展精深加工,生产高强度钢材和耐腐蚀钢材;强化高炉煤气、焦炉煤气、转炉煤气和废钢渣的综合利用;鼓励废钢材回收利用和开发可替代材料。水泥工业要继续执行“限制袋装、鼓励和发展散装”的方针及相关政策;继续执行对掺废渣的建材产品实行减免税优惠政策;推广节能粉磨设备和水泥窑余热发电技术。化工业要进一步推动己二酸等生产企业开展清洁发展机制等合作项目,减少氧化亚氮及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四)农业。

在大力发展农牧业、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努力在水稻种植、动物养殖等领域采取一些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降低农业生产活动中排放的甲烷和氧化亚氮,为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碳汇作出贡献。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建设200万亩高标准冬囤水田,开发利用100万亩冬水田发展秋冬作物,按作物生育要求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农田氧化亚氮排放。继续实施农业清洁生产,推广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建设和管理。加大对基本农田建设投入,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引导增施有机肥,全面提升地力。加强天然草原恢复建设与保护利用,重点在三峡库区及武陵山区开展天然草原植被恢复和保护利用,保护建设和改良利用草山草坡40万亩。以“一池三改”为主,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优化家禽养殖业布局规划,集中建设污水和粪便等处理设施,着力推进大中型养殖场(小区)沼气工程建设,推广还田消纳。进一步加大水稻品种培育与栽培技术,微生物技术,优良反刍动物品种技术、规模化饲养技术、秸杆处理技术和环保型肥料关键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利用力度。

(五)林业。

大力实施森林工程建设,重点推进三峡库区防护林、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速生丰产用材林、长江防护林二期、石漠化治理、农田林网建设、生物质能源林建设、主城区城周绿色屏障等十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都市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其他区县(自治县)创建市级森林城市。继续落实《重庆市绿化条例》、《重庆市实施全民义务植树条例》,大力推广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造林,全面推进社会造林。建立健全林业服务网络、林业执法网络、林业管理网络、科技创新体系等四大网络体系。通过有效实施重点工程和网络体系建设,进一步保护现有森林碳贮存,增加陆地碳贮存和吸收汇。

(六)循环经济发展。

制定《重庆市发展循环经济条例》、《重庆市资源综合利用管理条例》及相关政策。提高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能力。整合各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的科技资源,建立发展循环经济技术支撑和创新体系。建立健全资源合理利用评价体系,施行循环经济目标责任制。贯彻落实《“十一五”发展循环经济规划》,在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约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治理和清洁生产等五个方面实施19项重点工程。推进国家和市级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为发展循环经济探索成功经验。

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

(一)农业。

1.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以稳定提高农产品供应能力为中心,重点发展水稻为主的口粮,玉米、甘薯为主的饲料粮,高粱和加工薯类为主的加工用粮,马铃薯、甜糯玉米及豆类为主的粮菜(饲)兼用作物生产,同时要实施粮饲分治战略,将“粮经”二元种植模式调整为“粮经饲”三元种植模式,推行种饲养畜,逐步把饲料作物生产形成相对独立的产业。

2.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大灌区续建与节水改造工程,开展大型泵站更新改造项目建设。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工程,开展新一轮农村水电电气化建设。积极发展节水旱作农业,建设旱作农业示范区。抓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建设田间灌排工程、小型灌区、非灌溉区抗旱水源工程。加快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

3.加强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改进和完善大气综合监测系统,提高重大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水平,增强突发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加强气象信息传输能力建设,气象公众服务覆盖面达到90%以上,提高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水平。重点完成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人工增雨防雹系统、新型农业气象与生态气象工程和气象台站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与业务服务环境综合改善等一批骨干工程项目。建立农业重大病(疫)虫草鼠害测报预警系统,重点开展农业重大病(疫)虫草鼠害预测预报体系建设完善、高效无害化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4.开展农业适应性科技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实施种养业良种工程,选育抗逆品种;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在光合作用、生物固氮、病虫害防治等领域研究取得进展,提高农业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在全市开展旱作节水农业重点示范区县建设,推广农耕技术、节水生物技术、信息管理手段等10项先进实用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节本增效技术和超高产综合技术。

(二)水资源。

1.加快水资源工程建设。推进开县鲤鱼塘、南川金佛山大型水库以及大足玉滩、巴南观景口、渝北观音洞等主城区后备水源工程和“泽渝”一期、二期工程建设。加快全市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施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与节水灌溉工程;加快建设乡镇供水和农村人饮工程。

2.提高用水效率。积极推进工业节水技术改造,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005年的187立方米降低到160立方米以下。加强以节水为中心的灌区续建配套与改造,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灌溉用水方式转变,大力推进节水示范工程建设。加快城镇供水管网设施改造,大力推广和使用节水器具。积极推行中水回用,建设一批中水处理和回收利用项目。

3.加强水环境保护。开展次级河流综合整治,推进乡镇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农村面源及养殖污染防治,开展饮用水源地环境综合治理,坚持排污许可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4.加强防汛抗旱应急体系建设。通过不断加强防汛抗旱应急工程体系、监测预警体系、应急抢险体系、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及设施建设,全力推进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建成气象、水文、旱情、工情自动收发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和防汛抗旱数据库,全面提高全市防汛抗旱应急处置能力和信息化水平。

(三)林业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

加快修订《重庆市林地保护管理条例》、《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增加和强化与适应气候变化相关条款。抓紧制定《重庆市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提高自然保护区质量。严格执行《重庆市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森林资源管护办法》,有效管护森林资源。充实资源监测、森林植物检疫、种苗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林业职能管理机构,提高监测预警、检疫御灾等能力建设。加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及森林防火技术、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森林资源和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监测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力度,研究选育耐旱、耐寒、抗病虫能力强的树种。

(四)生物多样性。

1.建设生态功能保护区。启动实施生态功能保护区示范项目。重点建设渝东北山地生物多样性保育区、渝东南岩溶脆弱生态保护区等市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将主城区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真武山脉、铜锣山脉、中梁山脉建成都市发达经济圈生态屏障保护区。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启动建设长寿湖、澎溪河和大洪湖等湿地自然保护区以及三峡库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恢复重建示范工程。加强城市湿地保护,防治湿地污染和湿地破坏,划分城市湿地禁建区,落实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湿地生态保护用地。

2.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修编完善全市自然保护区规划,在尚未得到有效保护的典型生态系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集中分布区域及自然遗迹地,优先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国家级和市级自然保护区的管护能力,加强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自然保护区的监测、研究水平,促进自然保护区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对现有的自然保护区进行动态管理,建立警告、升降级制度。探索自然生态保护区生态移民,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搬迁扶贫示范工程。“十一五”期间,争取新建和升级自然保护区12个。

3.强化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利用管理。开展生物物种资源调查,编制全市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建立珍稀物种、特有物种等生物资源信息库以及基因资源库。加强野生动植物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重点实施金钱豹、金丝猴、黑叶猴、崖柏、红豆衫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拯救保护工程。建立野生金荞麦、野生青蒿、野生大豆等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建立都市发达经济圈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基地。

(五)人居环境与健康。

1.完善城市规划与新农村建设。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高温热浪和暴雨的可能变化,强化绿地、水面的调节作用。在新农村建设的布局和实施中,考虑气候变化的格局和影响。研究将人居环境建设和人体健康改善相关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重点建设与之配套的交通、安全保障、环境卫生、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和自然景观、文化遗产的保护设施。

2.突出重点,控制与气候相关的公众健康的疾病流行。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并影响生态,进而出现疾病流行病学的新变化,开展疾病特别是传染病监测,健全监测报告系统,完善疾病传播控制和应急能力建设。

3.加强人居环境和人体健康适应气候变化研究。开展重庆地区人体健康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脆弱性和适应性分析,研究重庆地区的区域气候变化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影响,特别是高温热浪、暴雨洪涝、干旱等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频率和强度的变化对敏感疾病发生率的影响,便于采用各种有效的适应措施。

(六)三峡库区

根据国家《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修订本)》及相关专项规划,全面开展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库区支流综合整治试点、工业污染治理、船舶流动源污染治理、库底清理及漂浮物打捞及库区水环境监测能力项目建设,切实保护好库区水体环境。争取国家实施三峡库区防护林工程,大力推进库区林业生态建设。加强库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建设。加强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遏制水土流失恶化趋势。推进库区消落带治理。实施生态脆弱区、生态敏感区域移民工作,使三峡库区生态功能得到逐步恢复。加强三峡库区气候变化监测、诊断和预估。在库区建立更加密集的气候监测网,以及气候变化诊断、预测、预估模型,开展三峡库区气候变化应对研究。加强库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能力。

 

第五部分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机构建设

按照《国家方案》要求,参照国家模式,整合我市已成立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和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领导小组,成立市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及相关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领导小组将研究我市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方针和对策,协调解决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问题。市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具体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市级有关部门及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的合力。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本地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全面落实本方案各项工作。建立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专家库,负责全市应对气候变化重大战略和规划研究,相关政策措施建议,重大事项和项目咨询,为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提供决策咨询和建议。

二、围绕重点领域,策划实施重大项目

按照应对气候变化目标要求,统筹相关领域重点工程,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及技术开发、能力建设及清洁发展机制5个方面推进重点工程建设。一是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领域实施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重点节能、循环经济及资源综合利用、生态农业、重大林业等重点工程。二是在适应气候变化领域实施农业灌区续建配套、节水灌溉示范、小型农田水利、中低产田盐碱及灾害治理、雨水集蓄利用、森林资源管护、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保护、林业监测预警及有害生物防治、次级河流治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程。三是根据《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纲要》确定的重点任务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四是在人力资源开发、适应气候变化、技术转让与合作、提高公众意识、信息化等方面开展能力建设,近期重点开展温室气体削减规划制定、低碳发展研究及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指标体系建设。五是在以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加碳汇以及回收利用甲烷和煤层气等重点领域策划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抓紧建立全市“十一五”应对气候变化重大项目库,落实协调管理措施,滚动推进项目实施。

三、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为主、公众参与的原则,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拓展融资渠道,落实应对气候变化项目建设资金。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要加大对应对气候变化公益性项目、科技创新及研发和基础平台建设投入,纳入本级政府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对应对气候变化项目给予用地、能源供应、设备折旧、税收等实行政策优惠。按照“谁排放、谁控制”的原则,企业要筹集落实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设施建设和运行的资金。发挥市场机制,鼓励专业化公司参与应对气候变化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促进产业化发展。市级有关部门要加强衔接汇报,多渠道争取国家支持。创新应对气候变化融资模式,探索建立基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级的碳指标交易权质押制度,畅通商业贷款渠道。

四、实施科技创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市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办公室要加强对全市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加快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专家委员会建设,鼓励和引导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综合交叉研究,搞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攻关。发挥政府作为气候变化科技投入主渠道的作用,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争取国家和国际社会支持。建设一批国家级和市级气候变化研究开发基地。加强气候变化领域科学数据平台建设,构筑技术支撑平台,尽快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结合我市科技发展战略需求,大力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各类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大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建立人才激励与竞争的长效机制,着力培育和建设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专业特长突出、在国际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气候变化科研团队,形成一支既解决实际技术问题,又为政府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咨询的气候变化科技人才队伍。

五、开展对外合作,促进技术经济交流

按照市委、市政府扩大开放的战略部署,以技术资金引进和能力建设为重点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内外合作。大力推进清洁发展机制项目,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提高企业技术水平,获取经济效益。依托我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与外国政府、国际金融机构及知名企业建立的基础平台及其他对外渠道,加强对外技术交流和人员培训合作,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举办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应对气候变化论坛和学术研讨会,提升城市形象。

六、鼓励公众参与,提高社会意识

全市各级人民政府要将提高公众意识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加强在职教育和培训,努力提高全市各级人民政府、企事业单位决策者的节能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意识,逐步建立具有较高应对气候变化意识的干部队伍。利用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提高公众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意识,倡导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在全市各类教育工作中纳入气候变化变化普及教育的内容,抓好应对气候变化素质教育。举办针对不同对象的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和研讨活动,重点策划举办和组织企业参加清洁发展机制专题培训活动。开设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公众信息网,使之成为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的有效平台。

 

附件: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附件:

 

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长:王鸿举    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

副组长:黄奇帆    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

童小平    市政府副市长

凌月明    市政府副市长

  员:  广    市政府副秘书长、市金融办主任

马明媛    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机关事务局局长

欧顺清    市政府副秘书长

杨庆育    市发展改革委主任

      市科委主任

程志毅    市城乡建委主任

滕宏伟    市交委主任

夏祖相    市农委主任

      市民政局局长

张定宇    市国土房管局局长

曹光辉    市环保局局长

郭汝齐    市市政委主任

      市卫生局局长

潘晓阳    市人口计生委主任

刘有恒    市地税局局长

张宗清    市质监局局长

唐英瑜    市统计局局长

      市林业局局长

王爱祖    市旅游局局长

唐建华    市政府法制办主任

余守明    市园林局局长

王银民    市气象局局长

      重庆海事局局长

张邦平    市政府应急办主任

宋晓国    市外经贸委副主任

      市财政局副局长

刘卫东    市经济信息委副主任

      市商委副主任

杜黎明    市监察局副局长

冉隆江    市人力社保局副局长

韩正江    市水利局副局长

      市移民局副局长

      市国资委副主任

卢自强    市国税局副局长

      人行重庆营管部副主任

邱晓玲    重庆银监局副局长

刘昌盛    市电力公司副总工程师

欧阳林    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由杨庆育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欧阳林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

主办单位:北京京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页面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