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法规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其他法规
名称 浙江省军人抚恤优待实施办法
颁布单位 发文文号 浙江省政府2号令
法规类型 109100 所属行业 124
有效与否 浙江 发布日期 1990-07-09

浙江省军人抚恤优待实施办法

null

发布日期:1990-07-09 信息来源: 访问量:? 字体 :[ 大 ][ 中 ][ 小 ]

    第一条 为了切实保障国家对军人的抚恤和优待,进一步建立和健全我省军人抚恤优待制度,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境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全体公民,都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履行各自应尽的职责。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门是军人抚恤优待工仟的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和协调本行政区的军人抚恤优待工作,并负责检查、督促本办法在本行政区的实施。

    第四条 对执行《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和本办法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应予表彰和奖励:

    (一)乡(镇、街道)一般两年一次;

    (二)县(市、区)三年一次;

    (三)省、市(地)五年一次。

    对违反《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和本办法的,各级人民政府可视情节轻重和造成后果的程度,分别给予批评教育、行政和经济处罚。触犯刑律的,依法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章 死亡抚恤

    第五条 现役军人死亡,根据死亡性质和本人死亡时的薪金收入,由其持证家属户口所在地的县(市、区)民政局按照下列标准发给一次性抚恤金:

    (一)革命烈士,为四十个月的本人牺牲时的月薪金;

    (二)因公牺牲军人,为二十个月的本人牺牲时的月薪金;

    (三)病故军人,为十个月的本人死亡时的月薪金。

    义务兵和月薪低于正排职军官薪金标准的其他军人死亡时,按基准军衔为少尉的正排职军官的职务薪金(第二档次)和军衔薪金两项之和计发一次性抚恤金。

    第六条 一次性抚恤金发给的顺序是:

    (一)有父母(或抚养人)无配偶的,发给父母(或抚养人);

    (二)有配偶无父母(或抚养人)的,发给配偶;

    (三)既有父母(或抚养人)又有配偶的,各发半数;

    (四)无父母(或抚养人)和配偶的,发给子女;

    (五)无父母(或抚养人)、配偶、子女的,发给未满十八周岁的弟妹;

    (六)无上述亲属的,不发。

    第七条 多次荣立功勋的现役军人牺牲、病故后,按其中最高功勋的增发比例,计算增发一次性抚恤金;退出现役后牺牲、病故的,不予增发。

    第八条 一九五二年一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立功与奖励工作条例(草案)》颁发以前立功的军人,在衡量确定其立功等级时,一般情况下,甲等功可按一等功计算;乙等功、大功可按二等功计算;丙等功、中功、小功、晋功可按三等功计算。集体获得荣誉称号或立功的,其个人不增发一次性抚恤金。

    第九条 革命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家属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经户口所在地的县(市、区)民政局批准,发给定期抚恤金:

    (一)无固定收入的父母、配偶及抚养军人长大并依靠其生活的其他亲属;

    (二)未满十八周岁或虽满十八周岁因读书或伤残而无生活来源的子女;

    (三)必须依靠军人生前供养的未满十八周岁的弟妹。

    第十条 定期抚恤金的基本标准,由省民政厅、财政厅制定。各地可根据当地群众的实际生活水平,制定高于省定基本标准的具体标准。

    第十一条 符合第九条规定的烈士、军人家属中的孤老及孤儿,可增发不低于基本标准百分之二十的定期抚恤金。

    第十二条 享受定期抚恤金的人员死亡后,除发给当月定期抚恤金外,另加发半年定期抚恤金作为丧葬补助费,同时注销其定期抚恤金领取证。

    第三章 伤残抚恤

    第十三条 革命伤残军人是指军人因战因公负伤或因患病医疗终结评定伤残等级并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的《革命伤残军人证》的人员。

    第十四条 退出现役的革命伤残军人的伤残抚恤金或伤残保健金,由户口所在地的县(市、区)民政部门发给。

    第十五条 退出现役的特等、一等革命伤残军人,由原籍或配偶居住地的县(市、区)人民政府接收安置。

    (一)凡要求到原征集地县城或配偶居住地城镇安置的,应当允许;

    (二)在城镇安置时,要求将农业户口的配偶及十六周岁以下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的子女(或已超过十六周岁仍在学校读书的子女)转为安置地城镇户口的,也应当允许;

    (三)转为非农业户口的配偶,符合招工条件的,当地劳动部门要妥善安排他们的工作;

    (四)接收安置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妥善安排他们的住房;

    (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由县(市、区)民政局申请,经省革命荣誉军人康复医院同意后接收入院休养:

    1、因伤残后遗症需要经常医疗处置的;

    2、生活需要护理不便分散照顾的;

    3、独身一人不便分散安置的。

    第十六条 退出现役分散供养的特等、一等革命伤残军人,如生活不能自理,饮食起居需人扶助的,可发给规定标准的护理费。领取伤残抚恤金的,经市(地)民政局批准,由县(市、区)民政局发给;领取伤残保健金的,由革命伤残军人所在单位按规定审批发给。

    第十七条 领取伤残抚恤金的革命伤残军人病故后,由民政部门发给规定标准的丧葬补助费,并从病故的次月起加发半年伤残抚恤金。

    第十八条 革命伤残军人伤残证件遗失或损坏的,由县(市、区)民政局核实后,待省集中统一补换《革命伤残军人证》时,再发新证。

    第四章 优 待

    第十九条 服现役的义务兵家属,社会和群众应给予优待。

    (一)对家居农村的义务兵家属,可采取乡(镇)或县(市、区)统筹、平衡负担的办法落实优待金。优待金筹集方式,可因地制宜。义务兵年优待金按不低于当地人均年收入的百分之七十的标准发给。

    (二)对家居城镇的义务兵家属的具体的优待办法和标准,由各地人民政府制定。中央和省属单位要按当地政府的规定承担优待任务。

    第二十条 优待金由义务兵入伍时的户口所在地政府发给。非户口所在地入伍的义务兵,当地不予优待。

    第二十一条 优待金按照兵役法规定的服现役期限发给。超期服役的,凭部队团以上单位机关的通知,可继续给予优待;没有部队通知的,义务兵服现役期满,即停止发给优待金。

    第二十二条 从地方直接招收的军队院校学员及文艺体育专业人员的家属,不享受义务兵家属的优待金待遇。

    第二十三条 服现役的义务兵,在部队获得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的荣誉称号或荣立三等功以上者,可实行奖励优待。义务兵提干、转志愿兵的,从批准之月起不再享受优待金。服现役的义务兵,被依法判刑、开除军籍或除名,从处理之月起取消优待金。

    第二十四条 每年优待金标准确定后,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向义务兵家属发优待通知书,同时通知本人。优待金应按时兑现。

    第二十五条 筹集的义务兵家属优待金,民政部门应按规定严格管理,其结余部分,可用于优抚对象的生活困难补助和扶持发展生产,不得挪作他用。

    第二十六条 义务兵入伍前是农业户口的,应保留其承包的土地(包括山林、水面等,下同)和自留地、自留山;义务兵服役期间本人和家属如要求退包转让承包土地的,应当允许,退出现役后,仍由本人承包;义务兵提干、转为志愿兵的,应将承包的土地退出;军队干部、志愿兵复员回乡户粮关系迁回农村的,在调整或找补土地时,应划给其相应的承包土地。

    第二十七条 农村按人口或劳力负担的集体提留和义务工,烈属全免;现役军人不计入家庭人口负担;革命伤残军人不负担义务工。

    第二十八条 三等乙级以上(含二级乙级)革命伤残军人,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的,其医疗费不实行包干。领取伤残保健金的革命伤残军人,所在单位应保证他们的医疗费。

    第二十九条 停产和破产企业,其主管部门应妥善安置企业中革命伤残军人的工作。

    第三十条 革命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现役军人的家属以及带病回乡的复员退伍军人,凡不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的,因病治疗无力支付的医疗费,由当地卫生部门酌情给予减免。

    第三十一条 革命伤残军人因伤残需要配制、修理假肢、手摇三轮车、辅助器、病理鞋的,除一九八0年以前由省民政厅批准配制的,仍由省民政厅负责修理、更新外,其余均由县(市、区)民政局审批。经费由各县(市、区)负责。

    第三十二条 因战因公致残的革命伤残军人伤口复发,经批准到外地治疗或安装假肢的,其交通费、住宿费和住院治疗期间的伙食费,领取伤残抚恤金的人员,由县(市、区)民政局给予适当补助;领取伤残保健金的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按公(工)伤待遇办理。

    第三十三条 铁路、交通部门应为革命伤残军人和现役军人设置优先购票的服务窗口和候车、候船室。

    第三十四条 优抚对象在与其他群众同等条件下,应给予下列优先照顾:

    (一)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招收录用职工;

    (二)进公办的中、小学、幼儿园就学;

    (三)社会救济款的安排;

    (四)公有房屋的分配、购买,建房宅基地的审批。

    第三十五条 对家居农村的革命烈士家属,县(市、区)劳动人事部门应安排其一名符合招工条件的家属(含配偶、子女或兄弟姐妹)就业,同时转为非农业户口。

    第三十六条 年老体弱、生活困难的在乡复员军人,县(市、区)民政局应给予定期定量补助;带病回乡退伍军人中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生活困难的,县(市、区)民政局也可给予定期定量补助。定期定量补助标准,由省民政厅、财政厅制定。

    第三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从政策、物资、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组织扶持优抚对象发展生产,勤劳致富。

    第三十八条 享受本办法规定的抚恤和补助待遇的优抚对象,如生活仍有困难的,由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给予优待照顾。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九条 享受本办法规定的抚恤、优待、定期定量补助待遇的人员,如户籍变更,应及时办理转移手续。当年的抚恤、优待、补助金,由迁出地的县(市、区)民政局发给,次年起,由迁入地的县(市、区)民政局发放。

    第四十条 本办法的具体应用问题,由省民政厅负责解释。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990年7月10日

主办单位:北京京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页面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