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法规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其他法规
名称 关于印发江苏省财政厅农业处2012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颁布单位 155 发文文号 苏财办农〔2012〕1号
法规类型 101103 所属行业 100
有效与否 江苏 发布日期 2012-02-01

关于印发江苏省财政厅农业处2012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null

发布日期:2012-02-01 信息来源: 访问量:? 字体 :[ 大 ][ 中 ][ 小 ]

各市、县(市)财政局:

根据2012年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及全省财政工作会议精神,我们研究制定了《江苏省财政厅农业处2012年工作要点》,现印发给你们,供参考。

附件:江苏省财政厅农业处2012年工作要点

一二年一月十八日

附件:

江苏省财政厅农业处2012年工作要点

2012年我省财政支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三农方针政策,按照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乡发展一体化三化同步要 求,以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为总抓手,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职能作用,完善财政支农政策框架,切实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支持深化农村改革,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发展。加快 推进财政支农机制体制创新,加强支农资金预算执行管理,强化监督检查,不断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大力推进全省农财系统的三创三先工作。

一、稳步提高财政支农投入,健全资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完善财政支农政策框架,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各级财政要重点确保实现两个稳步提高三个着力加大, 即:稳步提高对农民的补贴水平,稳步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收购价格;着力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着力加大对农业科技和农业服务体系的支持力度,着力加大对农村公共福利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按照农业现代化工程的要求,推动建立规范的强农惠农政策框架体系,提升财政支农资金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能力。认 真落实中央和省提出的关于加大水利投入的各项政策,切实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大幅度增加水利专项资金投入,确保公共财政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有明显提高。市县财政部门要确保当年可用财力的2%4%用于水利建设,足额筹集并用好管好水利建设基金和水资源费,认真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 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政策,大力支持农田水利建设。

二、突出重点,积极支持水利现代化建设

一是继续支持流域性、区域性等水利重点工程建设,努力提高旱涝灾害防御能力和水资源配置能力。二是大力支持民生水利,强化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河道疏浚整治、中小河流治理、小水库除险加固、灌区更新改造等中小型水利 工程建设投入力度。三是重点支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围绕农业现代化目标,突出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支持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重点县建设目标如期实现。四是创新支持建立水利工程长效管护机制。省、市、县各级水利建设基金和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 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中,都要划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项用于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和农田水利设施的日常维护,建立水利工程长效管护机制,真正实现建管并重,确保水利设施效益的长远发挥。五是不断支持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河湖管理,健全完善应急管理机制,提高防汛防旱应急处置能力。

三、支持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按照《关于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的意见》要求,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完善政策机制,力求在农业科技创新和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上取得突破。一是借鉴工业化发展模式引导农业产业的发展,将分散在各个领域的资金整合起来,研究 建立统一的现代农业产业引导资金,从产业链的角度对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各个环节给予整体扶持。二是落实种业发展政策,加强种子资源保护,提升种子生产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育繁推一体化的省级种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 现代种业产业体系,全面提升我省种子产业的自主创新和市场竞争能力。三是支持实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与推广计划。构建面向全社会的科技自主创新政策平台,解决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省级农业三新工程项目,将围绕主推技术,集中资金,重点攻关,解决资金分散、推广能力弱的问题,为江苏现代农业发 展提供技术支撑。四是继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对农产品生产的支持,从注重品种改善、产量增加,向注重品质提高、质量安全转变;从增量增收向提质增收转变。五是设立海洋综合管理与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渔港建造配套和维护补助、海洋渔船标准化改造以及海洋综合管理给予扶持,提升我省海洋经济的发展能力。

四、适应农村经营形式的变化,积极调整扶持政策,提升农产品稳产高产能力

以粮食和主要农 产品生产为重点,着重培育和扶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产品稳产高产提供全过程、专业化的服务,积极提升为农服务能力,健全包含农技推广、疫病防治、农村经营管理等多种功能的乡镇综合农技推广与服务平台,加快构建以公益性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新型农 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高效农业项目中优先支持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民创业项目。鼓励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对农民增收致富的带动作用。调整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支持政策,从鼓励数量增长,向增强带动与服务能力转变,重点支持运作规范、服务手段丰富、利益联结机制健全、带动农 民增收能力强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对在农业生产和秸秆还田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农机合作社给予倾斜。

五、支持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促进农民增收

(一)支持农民就业创业。2012年省财政继续安排农业实用技术和农民创业培训资金,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获证奖补资金,支持农民就业创业。整合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类型。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普惠制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获证奖补政策,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由重数量重质量转变,从补过程补结果转 变,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水平,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由初期的简单就业向技能就业、稳定就业和素质就业转变。各地要积极推行培训鉴定获证奖补政策,将培训资金真正用在有培训愿望的农民身上,发挥政策导向和激励作用,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技术含量高、市场需求旺、就业前景好的工种 培训,提高培训针对性,促进农民更加充分就业和持续稳定增收。

(二)支持实施脱贫奔小康工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我省计划从2012年起实施脱贫奔小康工程。省财政将继续安排奖补资金推动苏北经济薄弱地区实施脱贫奔小康工程;继续执行扶贫小额贷款政策,按照脱贫奔小康工程的有关要求,及时调整贷款政策,进一步明确发放对象的范围,适当提高单户贷款的额度。此外,对2011年扶贫小额贷款发放和回收情况进行审计,兑现2011年奖励和贴息资金;进一步扩大互助资金的试点范围,2012年计划再新增40个试点村;按照中央和省有关规定,继续做好对黄茅老区、贫困林场、少数民族等特殊地区和特殊群体的扶持工作。

六、继续推进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使用,提高财政资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近年来,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工作积极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涉农资金整合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仍存在资金多头管理、重复投入、分散使用等现象。2012年省级财政将继续整合用于三农的存量资金,以投资领域绩效目标为分类标准,对现有农业扶持资金重新进行梳理和整合,改变当前财政支农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部门职能交叉、资金投入分散、项目多头管理以及缺位越位并 存等问题,一方面解决财政资金项目重复投资建设和分散建设,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一方面对财政资金进行有效配置,引导农业产业升级。在理顺职能、整合资金的基础上,按照公共财政原则和民生财政导向,逐步建立结构合理、定位准确、权责清晰的财政支农政策框架体系,并建立规范的、有约束力的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 长机制。各市县财政部门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开拓创新,创造性地推动资金整合工作:从预算编制环节对涉农资金进行全面清理,对性质相同、用途相近、使用分散的涉农专项资金进行归并;从预算执行环节建立健全沟通协商机制,通过召开联席会议、建立决策协商制度和征求意见等多种方式,促进资金统筹安排和政策衔接 配合;积极打造涉农资金整合平台,以规划为引导,以主导产业、优势区域、重点项目为平台,促进资金整合;继续完善县级整合机制,并做好涉农资金统计工作。

七、积极开展管理创新,提升财政支农资金法制化规范化管理水平

(一)强化制度建设,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严格落实《预算法》和《江苏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提升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管理水平。一是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预算管理,在年初预算中明确、细化专项收入的支出用途, 逐步杜绝部门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二次分配现象。二是规范专项资金中管理经费的使用管理,实行总额和用途的双重控制,年终根据费用发生情况,在预算额度内按实结算,超支不补。三是完善专项资金预算执行管理,在制定项目实施计划、申报指南以及确定项目资金分配方案前,按照专项资金大类与行业主管部门集中进行两 次会商,提高资金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四是进一步规范项目库管理,减少项目申报的随意性,提高项目申报的科学性和公平性。五是落实省政府关于推进预算公开的要求,对省级部门预算及三公经费安排情况进行公开,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对重大专项资金的安排使用进行公开。

(二)加强农业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和绩效考评工作。按照财政厅党组关于加强和完善内控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强化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强化制度建设,规范各项业务流程,抓住关键控制点,建立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监督检查、绩效考评四位一体的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系,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除财政日常监督以外,加强与审计署特派办、财政部专员办以及省级审计、纠风等部门的沟通,强化监督检查能力,建立全方位的财政支农资金监管体系。发挥好基层财政在支农资金监管中的作用,赋予基层财政相应的监管职能,加快构建省市县乡四级联动的监管体系。继 续完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制度,细化评价指标,提高指标设立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强化预算编制、监督检查与绩效评价的工作联系,选择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农业三新工程、农村清洁能源等重点项目,尝试开展对项目管理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估,实现通过监督检查提高绩效评价的准确性、客观性,以绩效评价提升预算编制的科学 性、合理性。

八、完善财政支农各项基础工作,提高服务三农的能力

(一)加强调查研究工作。适应三农工 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加强对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农民收入倍增等问题的调查研究。计划选择如何进一步完善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体系、如何进一步创新组织形式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在不断加大支农投入的同时如何进一步健全资金监管机制、在推进财政支农工作中如何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农民的作用等 重点课题进行调研,通过调查研究改进工作、完善办法、引领创新,2012年省厅将下发关于加强财政支农政策调研的指导性意见。

(二)加强宣传 和信息交流。利用财政简报、财政部支农动态以及其他宣传平台,及时将重大政策的贯彻落实、支农工作的亮点等信息进行宣传交流。各市县财政要将各项重点支农工作落实情况、财政支农工作上的创新等信息,利用财政综合服务平台及时报送,每个季度至少上报一篇工作信息。

(三)加强考核评价工作。按照财政支农工作四位一体管理体系的要求,对各地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绩效管理、监督检查以及政策调研、改革创新等工作,采用100X的标准进行评价。根据评分结果,对工作优秀的市、县(市)给予通报表彰,并以评分结果作为分配省级财政支农项目管理费的依据。

(四)加强干部培训工作。制定中长期财政支农政策培训计划,举办多种形式培训班、讲座,开展业务交流,提高农业财政干部的政治、法律、业务理论水平,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提高整体素质。

(五)加强干部队伍和作风建设。牢固树立心怀百姓、服务三农的 思想,把改进机关作风、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摆到与业务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勤勉务实,提高管理服务能力,以求实、务实、落实作为工作目标,确保各项财政强农惠农政策真正落实到位。主动深入部门、深入基层,注重工作协调配合和沟通,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要将反腐倡廉贯穿于财政支农工作和权 力运行的全过程,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执行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人生观,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工作作风过硬的农财干部队伍。

主办单位:北京京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页面访问量: